close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O3lE.6TBUbpQYDtIXo-/article?mid=42961&prev=42963&next=42960&l=a&fid=26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vvr1harrisyqgywgkmwinoti最新國際籃球規則生薑打球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焦慮?
電梯中,人們總是一進電梯就急按按鈕要關門,雖然只要幾秒鐘時間,電梯門就會自動關上;紅綠燈前,總有人“勇敢”地搶紅燈,“勇敢”地穿行在車流中;大街上,都是行色匆匆……有人說今天的人積極向上、爭分奪秒,但我卻怎麼看都是瀰漫著一種濃濃的焦慮。普通人焦慮:為求學焦慮,為就業焦慮,為人際關係焦慮,為房子、為愛情婚姻、為孩子的“起跑線”;有錢人同樣焦慮:有房了,為別墅焦慮;有車了,為豪車焦慮;百萬了,為千萬焦慮;坐擁千萬了,可看看人家身家已是數十億、數百億了,焦慮不焦慮?“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慾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是不是就這樣平凡到老。”鄭智化的歌,唱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慾望、無奈、失落與焦慮。%26nbsp;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焦慮?
文/柯雲路
作為一個作家,我對文學所下的功夫大概一般人好想像,諸如?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研究各種文學流派之類;而我對哲學、心理學所下的功夫大概一般人不太瞭解。然而,哲學心理學是我的人生第一愛好,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比文學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是幾十年對哲學心理學的研究,使得我能夠透視當代人的各種精神現象。這些成果有的隱含在我的文學作品中,有的直接以哲學心理學著作呈現出來。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保守估計,目前中國各類精神病患者在一億人以上,其中大約一千六百萬為重症患者。隱藏在這個冰冷數字後面的是一個極其龐大的人群,痛苦的不僅是精神疾病患者,其親人們也同時承受?難以想像的負擔。
早在1993年,我曾幫助一位畫家走出嚴重的精神危機,他因一次“中毒性痢疾”誘發了神經症,焦慮症、抑鬱症、恐怖症並發。妻子陪他跑遍了北京各大醫院,其間西醫、中醫、藥物、心理治療、住精神病院、電休克療法、針灸、氣功、森田療法等一一嘗試,都未根本見效。在幾近?望的情形下,他們找到我,我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幫助他恢復了健康,並以此真實過程寫作出版了《走出心靈的地獄》。這本書的出版,使我在後來的一些年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在儘可能給他們以指導和幫助的同時,也累積了不少案例。
這些案例提示了人類精神領域的一個真理:“失之毫釐,謬之千里”。用禪宗三祖僧璨的話講,就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心靈世界十分微妙,差不得一點。方法得當,一句話可以解決大問題,所謂“言下大悟”;而稍有偏差,不論多麼貌似高深的說法與尖端的治療都可能完全無效並誤人子弟。
可以這樣說,對焦慮症、抑鬱症,如果方法完全正確,解決起來並不算困難,難就難在不容易做到方法“完全正確”。方法正確的核心是使患者及其親屬(親屬尤為重要)很快(儘可能在第一時間)擺脫因焦慮症而更加焦慮、因抑鬱症而更加抑鬱、因恐怖症而更加恐怖的狀態,建立起對焦慮症、抑鬱症的正確認知,由此處理好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人、自己與事業、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這也正是作者又出版《不焦慮》一書的出發點。
《不焦慮》一書披露的又是一個真實個案。在這個個案中,患者、親屬、醫生(或諮詢師)的角色與相互關係非常典型。患者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心理疾病,親屬該如果對待患者,醫生或諮詢師又是如何引導患者及親屬正確對待一切的,這個個案提供了許多令人思索的東西。
大多數焦慮症、抑鬱症患者,只要本人及其親人的認知變得正確,情況會很快好轉。
癥結恰恰在於患者及其親人往往會有一大堆錯誤理念。
譬如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在出國留學後因環境陌生和學業壓力患了焦慮症,缺乏相關心理學知識的父母得知後以為女兒精神軟弱不知上進,反而不斷給她寄去勵志書勉勵其“戰勝困難,戰勝自己”,這些行為使女兒更加焦慮。我告訴這對父母,家長在此時對孩子的高目標期待正是其患焦慮症的原因之一。一旦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的心態放鬆了,女兒的焦慮症狀明顯減輕。
這個簡單例子的道理似乎很容易明白,但是比這複雜一點的“高級錯誤”許多患者及其親屬差不多都在犯。如果他們求醫時又得不到正確指導,問題很可能得不到解決。這裡,做出正確的心理指導,不僅需要廣博的心理學、心理醫學的知識,還要有足夠的人生經驗(這一點極其重要)。融會貫通後才能對症下藥、對症下語。一句話下來,要恰到好處,使人“言下大悟”。
本書第一版問世後收到大量讀者來信,一些朋友在這本書的幫助下認識了焦慮症的規律,並按照書中的方法走出心靈困境。有意思的是,一些在職場因拚搏壓力而焦慮抑鬱的年輕人是父母買給他們看的——希望子女能夠減壓;有些則相反,是年輕人買給父母看的——那些四五十、五六十歲的父母們正在各個領域肩負重任,往往會有更多的精神壓力。
一本書能對讀者有所幫助,這讓作者感到欣慰。
《不焦慮》這次再版,作者做了全面修訂並增加了“解除焦慮症方法綱要”。
“綱要”既是正文的理論索引,又補充了正文中沒有的內容。
本書正文分四部分。若以篇名之,則是四篇。第一篇包括前五章,篇名該是:“不可自拔的陷阱”;第二篇從第六章到第十章,篇名該是“強迫、強迫人格與強迫症”;第三篇從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篇名該是“恐怖、疑病與焦慮”;第四篇從第十七章到第二十章,篇名則該是“告別精神地獄”。習慣理論思維的讀者,不妨先讀“解除焦慮症方法綱要”,再讀正文。而一般讀者既可以順序讀正文再讀“綱要”,還可以先瀏覽正文二十章每章的第一個註釋。那是二十個小個案,或許會一下觸動你的某種體驗,找到進入本書的契合點。
相信這本書會有更多朋友讀懂並受益。
如果你能夠通過?讀此書邁出第一步,那麼,你就已經開始擺脫焦慮症與抑鬱症了。
這第一步看似簡單,卻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一定不要再為你有焦慮症和抑鬱症而焦慮。那算不了什麼。那只是“精神感冒”。你此前之所以走不出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過分急於解決它,你在瞎用勁,結果反而使自己越陷越深。就像本書中反覆說的那樣,你越急於睡覺,越把睡眠當成一個任務,就越睡不?。
相反,只要你走出了這第一步,你不再?急,你的親人也不再?急或者對你不滿,都能放鬆下來順其自然,事情就有了曙光。
希望你放放鬆松讀這本書,不用硬讀,明白到哪兒是哪兒,不明白之處暫時放下。只要開始讀,就會得到幫助。
當然,如果你的焦慮症、抑鬱症比較嚴重,及時去看心理醫生是非常必要的。對本書的?讀會幫助你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療。
一切都會好起來。
焦慮症、抑鬱症其實只是你對某些“難以面對”的遭遇與困境的“精神反應”。若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心頭就會釋然。那些“不正常”的精神反應其實又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人吃多了會肚子痛、扛重了會肩背疼是“正常”的一樣。
你要相信,只要方法得當,順其自然,或者通過醫生治療,或者通過自我調整,你最終會從焦慮症、抑鬱症中走出來,不僅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能力,而且還能比其他人更多一份人生悟性。你甚至能由此明白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與“煩惱即菩提”是什麼含義。
解脫與快樂在等待你。
焦慮的時代:不焦慮的智慧
中國兩千多年來儒道互補。孔孟儒家文化積極入世,老莊道家文化消極遁世。
儒道互補是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是無疑的。孰不知,儒道互補還是一種人皆有之的生命現象。
一個人不僅因為政治處境的不同或儒或道;也完全可能因為生命方面的原因或儒或道。他們只有能夠入世時才會入世;不能入世時就會企圖出世。無論是社會政治的原因,還是身心疾病的原因,都可能剝奪一個人的入世能力,這時,老莊道家文化便引導人們出世。
儒家入世文化與道家出世文化的中介是人的精神苦痛。
一個人沒有精神苦痛,或者能夠戰勝精神苦痛時,他就有積極入世的能力。
當他有了不堪的精神苦痛時,出世尋找老莊道家文化是自然的事情。
精神苦痛是人類社會每一階段都以難免的重大現象。
中國古時的禪宗盛行,也因為它在解脫人的精神苦痛。
人類的精神苦痛最典型的表現或許就是神經症了,具體分類有焦慮症、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病等。作者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研究弗洛伊德開始,知道神經症是透視人類精神奧秘的特殊窗口。後來在對心理學諸流派的研讀中,始終沒有丟下這個課題。
十幾年前,作者曾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一位畫家朋友擺脫了比較嚴重的神經症。
——根據那個真實個案,還出版了《走出心靈的地獄》一書。
十多年來,不時有讀者來信詢問擺脫神經症的方法。大多數情況下,對於症狀嚴重者我都建議他們去看心理醫生。對症狀較輕者,則往往推薦他們看幾本有關的書諸如森田著作之類,然後在家人配合下進行自我調整。遇到十分典型的個案,特別是熟識的知識界朋友,我也會儘可能給予諮詢幫助。一直想再寫一本類似《走出心靈的地獄》這樣的書,因為其他寫作占了太多時間而沒有動筆。《不焦慮》一書的完成,算是了了多年的一個心願。也算對許多讀者的一個回答。
本書並非通常的心理學著作,也不是單純的案例實錄。它採取了一種別樣文體,為的是在最方便?讀的敘述框架中使人們讀到更深刻一點的東西。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朋友們帶來一點啟示。
對於那些患有神經症的朋友,它可能會給你一點幫助。
對於那些在緊張生存壓力下焦慮抑鬱的朋友,這本書或許能夠給你一些明白的思路和自我調整的方法。
對於有心理學興趣的朋友,這本書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讀與思想的快樂。如果你對禪感興趣,本書相當多篇幅涉及禪的奧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rjrma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