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前水治理體制顯得破碎化,部委合作治水正上軌道

章軻

「在水源污染嚴重的地方老百姓回憶,上世紀50年代的水淘米洗菜,70年代的水開始變壞,90年代的水魚蝦皆殆,21世紀的水百病襲來。治水污染比治大氣污染更難。」8月底的一天,一場專題詢問聯組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辜勝阻在發言詢問時講述了這樣一段話。

這是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舉行的聯組會議,主題是就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

到會應詢的除了國務院外,還包括參加治水的九部委——環保部、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水利部和農業部。

水安全隱患多

2014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9.2%,基本喪失水體使用功能;24.6%的重點湖泊呈富營養狀態,不少流經城鎮的河流溝渠黑臭,近海海域污染狀況不容樂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報告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情況時公佈了上述最新檢查結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得到的詳細資料顯示,我國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排放負荷大。

此外,我國水環境隱患多。全國近80%的化工、石化項目布設在江河沿岸、人口密集區等敏感區域;部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仍有違法排污等現象,對飲水安全構成潛在威脅。1995年以來,全國共發生1.1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僅2014年環保部調度處理並上報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

辜勝阻曾到長江經濟帶調研,長江流域的水安全卻令參與調研的人頗為憂慮。原因是長江被污染源包圍,受危化品威脅,沿岸有40多萬家化工企業、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每年向長江排放的污水有300多億噸,佔全國的1/3以上。

在專題詢問中,辜勝阻講述了地下水的狀況。在他的描述中,地下水的形勢更加嚴峻,這表現為地下水被大量超采,污染由局部向區域擴散。在全國4000多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較差和極差的比例將近60%,許多飲用水源存在隱患。

專題詢問涉及的問題還包括農村飲用水。袁駟委員稱,和城鎮相比,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更加突出,也更讓人不放心,特別是農村飲用水供水量大面廣,飲用水源地分散小型,供水設施建設和運營缺乏穩定可靠的資金保障,甚至還有一些邊遠地區的農民直接飲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張興凱委員針對工業污染防治提出了問題。

九個部委如何治水

讓記者們感興趣的是,目前的九個部委,如何共同治水?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介紹,環保部抓「水污染防治」。「防在前、治在後,預防是環保的第一要務。」記者注意到,今年剛履新的陳吉寧特彆強調要「預防」,通過規劃環評、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和標準上的引導等,從源頭上切斷水污染源。

但他同時承認,一些地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違規現象比較普遍。上半年開展了全國環保大檢查,發現有3萬多家企業存在著建設項目違法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抓「規劃」。「突出規劃引導。在組織編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將水污染防治作為重要內容,提出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水污染五約束性減排目標。」發改委副主任張勇介紹。

水利部的一項重要職責是抓「農村飲水安全」。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眾共同承擔,中央實行差別化投資補助標準和補助政策,中央對東中西部的補助標準分別是33%、60%和80%。

工信部抓「涉及高耗水、高水污染的工業行業」。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已制定發佈了重點行業生產規範,如皮革、造紙、印染等高水污染行業都有行業規範,同時抓中水回用和循環利用。

科技部抓「水污染防治中的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這涉及四個方面:源頭控污,水體治理,生態修復,以及監測、預警、防治系統。

農業部抓「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介紹,農業面源污染的貢獻者主要有化肥、農藥和畜禽糞便、農膜以及秸稈等農業的廢棄物。韓長賦給出的對策是減量控害、種養結合、綜合施策。

國土資源部重點抓「地下水污染」。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介紹,目前國土資源系統共有各級各類地下水監測點16876個,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污染的組分總超標率為15%,其中氮污染和重金屬污染較為嚴重,有機污染開始凸顯。地下水污染呈現由淺向深、由點向面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農業面源污染是造成淺層地下水呈面狀污染的重要原因。

住建部重點抓「污泥處置」。住建部部長陳政高介紹,全國城鎮每天污水處理1.3億噸,形成的污泥7.6萬噸,50%的污泥得到了比較穩妥的處置。他說,以往重視污水而忽視了污泥,另外,處理一噸污泥折算到污水處理費中,每噸污水增加0.22元的費用,資金缺乏。

財政部的主要職責是保證水污染防治的資金需求和稅收減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介紹,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稅務總局對污水處理、污泥和再生水的處理實行免稅政策。今年7月1日開始按原來的程序改為即征即退70%的政策。

如何避免體制破碎化

多年來,「九龍治水」的現象一直有爭議。2007年太湖藍藻水華暴發之後,就有環保專家指出,「環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環保和水利部門互不過問,部門之間缺乏協作,這是太湖治理多年來事倍功半的原因。

今年年初,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等學者曾撰文稱,「九龍治水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多個主體參與治理,而在於水治理體制過分破碎化」。

吳舜澤分析,治水的目標,一方面在於防治水旱災害、合理配置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等經濟社會功能管理;另一方面體現在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巨匠電腦評價量、維護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自然生態功能管理。正是這種複雜的多內涵、多屬性、多功能、多導向特徵,使水治理本身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多種導向,應特彆強調統籌協調、協同管理。

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九龍」中,合作治水的領域越來越寬。例如,姜大明介紹,國土資源部正與水利部密切配合,準備用3年時間,新建改建2萬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覆蓋國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實現對全國地下水水質的區域監控和重點地區的實時監控。

陳吉寧說,我國工業結構產業布局不合理,結構性污染特徵特別明顯,造紙、食品加工、化工、紡織等行業占污染排放量一半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河沿江區域。如成渝經濟區46%的化學工業布局在岷江、沱江一帶,42%的化學工業沿長江幹流布局。另外,工業園區同質化競爭比較激烈,存在環境安全和健康風險隱患。



巨匠電腦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jrjrma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